欢迎访问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官方网站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
2021年11月14日上午,由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科普部主办,北京理工大学承办的2021年度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科普讲座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办。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陈效真研究员主讲,讲座题目为“登火探火,直面人类科技文明;进取认知,无愧时代壮美青春—惯性技术在高科技应用中的价值”。来自北京理工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西北工业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,航天13所、航天33所,中科院属单位、中船华渝电气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共计6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。
2020年7月23日,“天问一号”发射升空,累计运行295天,2.93亿公里,历经4次中途修正、1次深空机动、2次状态自检、火星捕获、1次轨道面、3次近火制动与缓速着陆,最终于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首次完成人类“绕”/“落”/“巡”一次登火。陈效真研究员讲述惯性技术是探火/落火/巡火的核心关键,随后从惯性技术200年出发,分别从“人类文明与高科技”“科技强国与现实”“国防强国与装备”“做中华责任新匹夫”四个方面,以全局宏观角度讲述惯性技术在高科技应用中的价值。科学技术进步复兴催生了惯性技术新思维、新理论、新机理、新结构,面对以粒子波动为基础的量子+人工智能的新时代,惯性技术也必将迎来新的复兴与新的繁荣。惯性技术已经融入国防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,没有惯性技术就没有运动感知,没有运动感知就无法实现动态互联,精密惯性技术是武器智能精准打击的关键,是高精度设备导航信息的基础、导航控制的核心与姿态敏感的源头。陈效真研究员指出,要将高端的理论工程化、复杂工艺数字化、传统经验普适化、军工技术民用化,认识到测量的重要性,鼎力支持大国精密制造,运用好数字孪生与孪生数字技术,优化指标体系,聚焦芯片、传感器、算法、材料与仪器仪表的“卡脖子”问题,潜心深入研究探索,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,勇于创新的国家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。
本次讲座进行了约2个小时,陈效真研究员还对与会科研人员的提问做出了详细的解答。此次科普讲座,学术氛围浓厚,使大家从前沿科技视角重新思考惯性技术的技术难题、发展方向与应用背景,提升了大家对惯性技术认知的广度与高度,促进了中国惯性技术学会会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了解,激发了科研人员深入学习的兴趣,对加强学会技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